<< 2025 年 5 月 >>
    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回首頁 | 到今日 | 到本月

文章分類

最新文章

勞保低報致退休金損失判例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            

2019/6/25 上午 09:18:03發表      點閱: 2563    推荐 :411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     


 

內容面板收納
2019-04-15
裁判字號:107年度台上字第1854號
案由摘要:請求給付退休金等
裁判日期:民國 108 年 03 月 28 日
資料來源:司法院
相關法條:民法 第 192、193、217 條(104.06.10)
          勞動基準法 第 55 條(107.11.21)
          勞工保險條例 第 6、10、14、14-1、33、35、58、58-1、58-2、59、72 條(104.07.01)
          勞工退休金條例 第 6、14、24、31 條(105.11.16)
要  旨:勞工月投保薪資之申報係屬有關勞工保險之事務,應由投保單位按勞工之
          月薪資總額,依投保薪資分級表之規定,向保險人覈實辦理,投保單位向
          保險人申報勞工之月投保薪資,係履行其公法上之義務,並無事先知會勞
          工之必要,亦無與勞工合意不據實申報之餘地。因此,投保單位縱與勞工
          合意將投保薪資金額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,仍應據實申報月投保薪資額,
          無從憑以解免其據實申報之義務,倘未據實申報,致勞工受有損害,因勞
          工對損失發生原因之月投保薪資之不實申報,並無從助成其發生或損害之
          擴大,自無過失相抵原則之適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(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整理)
最高法院民事判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07年度台上字第1854號
上  訴  人  全順商檢報驗行
法定代理人  陳林珠
訴訟代理人  楊思勤  律師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王淑琍  律師
被 上訴 人  李隆欽
訴訟代理人  蔡家豪  律師
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事件,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 105
年9月29日臺灣高等法院第二審判決(105年度勞上字第62號),
提起上訴,本院判決如下:
    主  文
上訴駁回。
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。
    理  由
本件被上訴人主張:伊(民國00年0月00日生)自88年5月 7日起
受僱於上訴人,每月薪資新臺幣(下同)3萬8,000元,伊因 104
年6月15日工作時腦中風,於同年9月25日申請退休,發現上訴人
係以月薪2萬1,900元為基準,核算退休金,短付舊制退休金24萬
7,300元,且未足額提繳新制退休金24萬3,564元;上訴人未核實
申報勞工保險(下稱勞保)投保薪資,致伊按月得請領之老年給
付短少1萬0,763元,按伊平均餘命,依霍夫曼計算法扣除中間利
息,上訴人應1次給付伊151萬938元,及普通傷病給付差額1,086
元等情,爰依勞動基準法(下稱勞基法)第55條、勞工退休金條
例(下稱勞退條例)第31條第1 項、勞工保險條例(下稱勞保條
例)第58條之1、第58條之2、第59條、第33條、第35條、第72條
第3項之規定,求為命上訴人給付200萬2,888 元,及加付自起訴
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法定遲延利息之判決(未繫屬本院者,不予
贅述)。
上訴人則以:伊每月給付被上訴人3萬8,000元,逾被上訴人薪資
2萬4,000元,為伊恩惠性質給與,非被上訴人提供勞務之對價。
兩造並合意以每月薪資2萬1,900元投保勞保,被上訴人因此受有
損害,亦與有過失;且法無明定老年給付得請求一次給付,被上
訴人以平均餘命方式,請求伊1 次給付老年給付差額,於法無據
等語,資為抗辯。
原審以:被上訴人於88年5月7日起受僱於上訴人,於95年5 月選
擇新制退休金制度,於104年9月退休,其舊制年資合計7 年,新
制年資9年4個月;上訴人業已給付被上訴人舊制退休金28萬4,70
0元等情,為兩造不爭之事實。綜合被上訴人所提出自95年4月份
起記載每月薪資為「38000 」元之薪資袋,為上訴人於勞資爭議
調解時所不爭,並與上訴人所提自94年2 月起經被上訴人簽領薪
資簽單所載金額均為「38000 」元相符,上開簽單給付項目除薪
津所得項目2萬4,000元外,其餘給付項目名稱雖為「工作獎金」
、「伙食費」、「交通津貼」、「輔助款」等,但皆屬按月定額
給付,為被上訴人因提供勞務而經常性可領得之報酬,屬工資,
被上訴人主張其每月薪資3萬8,000元,為可採。則依勞基法第55
條規定計算被上訴人舊制年資7年、每年2基數之退休金計53萬2,
000元,扣除上訴人已付部分,上訴人短付24萬7,300元。其次,
依勞保投保分級表及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分級表規定,被上訴
人之月投保薪資及月提繳工資應為3萬8,200元,惟上訴人向勞動
部勞工保險局(下稱勞保局)僅申報2萬1,900元,自95年5 月起
未依勞退條例第6條第1項、第14條第1 項規定,按月足額提繳按
每月工資最低提繳率6%計算達112個月之退休金計為25萬6,704元
,扣除上訴人已提繳之1萬3,140元,上訴人未足額提繳之新制退
休金24萬3,564元。又被上訴人於104年9月退休時67 歲,勞保投
保年資35年6個月,符合勞保條例第58 條規定之請領老年給付要
件;惟因上訴人低報被上訴人薪資2萬1,900元,依被上訴人實際
應投保薪資3萬8,200元為相同展延老年給付之計算,被上訴人每
年得請領之老年給付差額為12萬9,156元,按內政部103年度基隆
市簡易生命表男性部分,平均餘命為16.3年,依霍夫曼式計算法
扣除中間利息,被上訴人得一次請求上訴人賠償老年給付損失15
1萬938元。另被上訴人於104年6月15日工作時腦中風,亦因上訴
人低報被上訴人薪資,經勞保局核定自104年7月1日起至同月4日
止之普通傷病給付短少1,086 元。勞保之月投保薪資係由投保單
位向保險人申報,無須知會勞工或經其同意,此觀勞保條例第14
條規定甚明,是薪資之申報與勞工無涉,尚無過失相抵原則之適
用;上訴人此部分抗辯,不足採。從而,被上訴人依勞基法第55
條、勞退條例第31條第1項、勞保條例第58條之1、第58條之 2、
第35條、第72條第3項之規定,請求上訴人給付200萬2,888 元本
息,為有理由等情,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被上訴人勝訴部分之判
決,駁回上訴人之上訴,經核於法尚無違誤。
按民法第217條第1項所謂被害人與有過失,必須其行為與加害人
之行為,為損害之共同原因,而其過失行為並為有助成損害之發
生或擴大之行為者,始屬相當。又勞保條例第6條第1項、第10條
第1 項規定雇主為投保單位,應為其所屬勞工,辦理投保手續及
其他有關保險事務;而勞工月投保薪資之申報係屬有關勞工保險
之事務,應由投保單位按勞工之月薪資總額,依投保薪資分級表
之規定,向保險人覈實辦理,投保單位向保險人申報勞工之月投
保薪資,係履行其公法上之義務,並無事先知會勞工之必要,亦
無與勞工合意不據實申報之餘地,此觀同條例第14條第1項、第2
項、第14條之1第1項規定之意旨自明。是投保單位縱與勞工合意
將投保薪資金額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,仍應依法據實申報月投保
薪資額,無從憑以解免其據實申報之義務,倘未據實申報,致勞
工受有損害,因勞工對損失發生原因之月投保薪資之不實申報,
並無從助成其發生或損害之擴大,其依勞保條例第72條第3 項規
定求償時,自無過失相抵原則之適用。原審本此認被上訴人請求
上訴人給付因低報投保薪資致其受有老年給付、普通傷病給付差
額之損害,無過失相抵之適用,尚無違誤。其次,我國就行為人
因不法侵權行為對被害人負日後漸次發生減損勞動能力、對第三
人負日後漸次發生扶養費之損害賠償責任者,於民法第193條第2
項、第192條第3項規定「前項損害賠償,法院得因當事人之聲請
,定為支付定期金。但須命加害人提出擔保。」,可知我國民法
就損害呈持續狀態時應回復原狀所為之金錢賠償,係以一次給付
為原則,定期金為例外。準此,勞工就投保單位未據實申報投保
薪資額,致其按月向勞保局領取之老年年金給付不足額損害,亦
屬日後漸次發生者,自得類推適用上開規定,就其損害請求投保
單位為一次給付之賠償。查被上訴人得向勞保局按月請領增給百
分之20之展延老年年金,為原審合法認定之事實,則原審以被上
訴人應申報之投保薪資額,依展延老年年金請領標準,計算上訴
人每年應賠償之損害,按被上訴人平均餘命,依霍夫曼式計算法
扣除中間利息,命上訴人為一次給付,尚無不合。至原判決第 9
頁將老年給付差額損害之命上訴人一次給付數額151萬938元,載
為被上訴人因符合勞退條例第24條第1 項所定請領退休金之規定
,得請求上訴人一次給付未足額提繳退休金差額之損失數額,為
誤寫之顯然錯誤,應由原法院另行更正,尚不影響本件之論斷結
論。上訴論旨,執此並以原審就被上訴人工資範圍之認定事實,
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暨其他與判決基礎無涉之理由,指摘原判決
不當,求予廢棄,非有理由。另上訴人主張伊無為被上訴人投保
勞保之義務,被上訴人自未受有低報投保薪資之損害等語,係屬
第三審上訴程序中始提出之新攻防方法,本院不得斟酌,附此敘
明。
據上論結,本件上訴為無理由。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、第449條
第1 項、第78條,判決如主文。
中    華    民    國   108    年    3     月    28    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審判長法官  劉  靜  嫻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法官  林  恩  山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法官  高  金  枝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法官  林  金  吾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法官  李  媛  媛  
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書  記  官
中    華    民    國   108    年    4     月    10    日
  推荐分享 推薦本文到Twitter推特去! 推薦本文到Plurk噗浪去! 推荐本文到 facebook臉書   
 

我要評論

標題
暱稱
郵件
內容
* 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