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面板收納
圖片來源:天下雜誌
作者:顏榮郎 2013-09-30 天下雜誌出版
你如果得了肝癌,要如何做才能5年內不被淘汰出局(死亡),而能站在統計曲線的幸運尾端?是要靠運氣?神明保庇?還是靠智慧與行動力?
常聽到的玩笑話是:「減肥有什麼難的?我天天都在減肥!」是的,問題就在於不了解肥胖背後的本質與運作原理,以至於時時在減肥,卻老看不到成效。抗癌也是一樣。癌症自1982年起年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,201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43,665人,佔所有死因死亡人數的28.4%,每天幾乎有120人死於癌症;這使得大家談癌色變,覺得抗癌不易,究其原因,也是因為大家對癌症的不了解。
如果了解癌症與肥胖在成因及本質上有許多相似處,或許人們就不必再把癌症視為奪命絕症,因為抗癌就像減肥,雖然不容易,但也沒那麼絕望。肥胖其實是一種生活病,因飲食或生活習慣異常,導致慢性發炎而造成;癌症亦同,不當的飲食或生活習慣,會導致體內發炎與免疫力減弱,而且刺激癌細胞生長,讓其有機會發展成具有侵略力的腫瘤,或加重惡化。
電影「阿甘正傳」中那位頗富智慧的母親經常言簡意賅,說出比經濟學家更犀利的道理,例如「我們真正需要的財富其實並不多,其餘大多是用來耍闊炫耀用的。(There is only so much of fortune a man really needs and the rest is just for showing off.)」飲食也一樣,我們真正需要的食物其實也不多,其餘大多是用來滿足口腹之慾、或挑動味蕾神經、或炫耀精緻高貴料理;而過度沉溺於飲食饗宴之樂,造就高血糖、高血脂與高氧化壓力,往往就是導致慢性發炎與諸多生活病的源頭。吃得清淡、只吃七分飽,其實是最簡單的健康之道,淡薄之中不僅滋味長,命也長。
抗癌為什麼失敗?
探討失敗的原因可以產生智慧結晶,所以我們先來看幾個抗癌失敗的案例,以便從中瞭解癌症的本質,找到避開錯誤循環之鑰。希望能讓讀者看清癌症狡猾多變的面貌,進而體認到:要成功抗癌,就需要多種策略完整到位,馬虎不得。
案例一 僅憑化療或標靶藥物,一再挫折的肺腺癌患者
51歲的郭先生是民間企業的小主管,因多年肺癌的化療引起黝黑皮膚、虛弱,狀況持續惡化轉而尋求其它替代輔助療法。他罹癌前經常運動,也無抽菸惡習,因此向來少生病;但很容易情緒化或緊張,平常多外食,而且偏好油炸物、紅肉及各種含糖飲料;他也喜歡親自下廚料理,因此常常暴露於廚房油煙中。這些累積起來可能是他罹癌的因子。
2004年12月在公司年度體檢時,被發現有肺部腫瘤。因此在中部醫學中心接受手術,術後病理報告證實是肺腺癌。由於是早期肺癌,因此當時並未施行放射線與化學治療。直到2007年10月追蹤檢查,發現血中腫瘤指標「癌胚胎抗原(CEA)」(一種醣蛋白,正常值為5 ng/ml以下)過高,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肺部腫瘤復發。他因此接受第二次手術,但術中發現肺癌已經侵犯到中隔腔淋巴結與胸膜,無法完整清除。但是他的癌細胞被檢測出具有「上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 receptor)」基因的變異,此後一年多便服用了可對抗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艾瑞莎(Iressa),但是長期下來導致臉部長滿痘瘡、皮膚乾燥或甲溝炎,而且體力嚴重衰退。
一年後,肺癌轉移至腦部與脊椎,醫院因此安排了腦部放射治療與化療。到了2009年11月CEA再度升高,醫院準備為他施行第三度化療。5年來,由於不斷地手術與放療、化療,癌症仍反覆地復發與惡化,搞得他身心俱疲,再也受不了而尋求其它替代療法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抗癌挫折案例,病人一再重複手術與放化療,卻從來未曾了解該好好調養、利用自身的自癒力或抗癌免疫力。這類患者在接受長期斷斷續續的化療後,逐漸耗盡他們的抗癌免疫力,以至於治癒時機一點一滴流失,最後當化療不再能有效地控制癌症時,只有等待最壞情況的到來。
案例二 全方位的輔助療法是契機
36歲的林小姐是銀行上班族;她一向少生病也無抽菸惡習;但是平日工作壓力甚大,是個標準外食族,而且喜好吃紅肉及喝含糖飲料。2012年7因長期咳嗽,到北部的醫學中心就診;當時電腦斷層造影發現右肺支氣管腔有明顯腫瘤侵入,肺兩側有瀰漫性腫瘤,而且已經擴散到胸膜而產生胸腔積水。因此一發現就已經是第四期肺癌,5年存活率小於5%。
在接受切片手術後,病理報告也證實是肺腺癌;但是針對癌細胞的分子檢測,並沒有發現「上皮生長因子受體」基因的變異,因此無法接受標靶藥物(艾瑞莎或得舒緩Tarceva)療法。她的肺腺癌正是目前台灣與西方國家所遇到的新趨勢:婦女和年輕人的肺癌患病率增加;而女性患者通常很年輕,且有較高比率是肺腺癌。
由於是晚期肺腺癌,因此醫師只能幫她施行化療,她則自行另外尋求其它輔助療法。透過親友她聯絡上我,希望我能給些建議,而她也確實照做,戒掉了過往會引起發炎的飲食與生活型態,有毅力地執行諸多抗發炎、抗癌的飲食與生活型態,讓自體的抗癌力朝有益方向邁進,同時加上醫院的化療,病情因此獲得明顯改善。2013年1月追蹤檢查時,肺部電腦斷層造影顯示腫瘤已明顯消退,胸腔積水大為改善。
依照她的醫師過往的臨床經驗,她的肺腺癌對治療的戲劇性反應,好到可以排名前3%。我想多管齊下的主流療法,搭配本書中提列的輔助療法,是治療明顯有效的關鍵因素。
然而她的醫師仍然不認為輔助療法(補充營養品與調整生活型態)對於抗癌的戲劇性效果能產生有意義的貢獻,因此在6個化療療程之後,仍打算安排長期化療與監測,以防止復發;而如果又復發,再改用其它抗癌藥。
這正是目前大多數癌症患者面對治療的困境:主流醫界與癌症患者(由於求生殷切所採行的)對於輔助療法有不同的理解與期望,有時甚至讓兩邊產生衝突,患者也不知所措。
至於有些癌症患者為何躲不掉死亡的命運?是少做了什麼?以肝癌為例,對於肝功能良好而且可以接受手術的病人,其手術後5年的存活率大約為50〜60%,10年則降為35〜40%。但是如果仔細看這存活曲線,能站在曲線右側長長尾端的可是一群幸運兒;整體存活率的高低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,因為他們已抗癌成功而長期存活下來。因此,統計數字只能代表一種趨勢,得癌症不一定代表全然無望。
問題來了:你如果得了肝癌,要如何做才能5年內不被淘汰出局(死亡),而能站在統計曲線的幸運尾端?是要靠運氣?神明保庇?還是靠智慧與行動力?
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2513#sthash.L9oLKrGG.dpuf
作者:顏榮郎 2013-09-30 天下雜誌出版
你如果得了肝癌,要如何做才能5年內不被淘汰出局(死亡),而能站在統計曲線的幸運尾端?是要靠運氣?神明保庇?還是靠智慧與行動力?
常聽到的玩笑話是:「減肥有什麼難的?我天天都在減肥!」是的,問題就在於不了解肥胖背後的本質與運作原理,以至於時時在減肥,卻老看不到成效。抗癌也是一樣。癌症自1982年起年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,201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43,665人,佔所有死因死亡人數的28.4%,每天幾乎有120人死於癌症;這使得大家談癌色變,覺得抗癌不易,究其原因,也是因為大家對癌症的不了解。
如果了解癌症與肥胖在成因及本質上有許多相似處,或許人們就不必再把癌症視為奪命絕症,因為抗癌就像減肥,雖然不容易,但也沒那麼絕望。肥胖其實是一種生活病,因飲食或生活習慣異常,導致慢性發炎而造成;癌症亦同,不當的飲食或生活習慣,會導致體內發炎與免疫力減弱,而且刺激癌細胞生長,讓其有機會發展成具有侵略力的腫瘤,或加重惡化。
電影「阿甘正傳」中那位頗富智慧的母親經常言簡意賅,說出比經濟學家更犀利的道理,例如「我們真正需要的財富其實並不多,其餘大多是用來耍闊炫耀用的。(There is only so much of fortune a man really needs and the rest is just for showing off.)」飲食也一樣,我們真正需要的食物其實也不多,其餘大多是用來滿足口腹之慾、或挑動味蕾神經、或炫耀精緻高貴料理;而過度沉溺於飲食饗宴之樂,造就高血糖、高血脂與高氧化壓力,往往就是導致慢性發炎與諸多生活病的源頭。吃得清淡、只吃七分飽,其實是最簡單的健康之道,淡薄之中不僅滋味長,命也長。
抗癌為什麼失敗?
探討失敗的原因可以產生智慧結晶,所以我們先來看幾個抗癌失敗的案例,以便從中瞭解癌症的本質,找到避開錯誤循環之鑰。希望能讓讀者看清癌症狡猾多變的面貌,進而體認到:要成功抗癌,就需要多種策略完整到位,馬虎不得。
案例一 僅憑化療或標靶藥物,一再挫折的肺腺癌患者
51歲的郭先生是民間企業的小主管,因多年肺癌的化療引起黝黑皮膚、虛弱,狀況持續惡化轉而尋求其它替代輔助療法。他罹癌前經常運動,也無抽菸惡習,因此向來少生病;但很容易情緒化或緊張,平常多外食,而且偏好油炸物、紅肉及各種含糖飲料;他也喜歡親自下廚料理,因此常常暴露於廚房油煙中。這些累積起來可能是他罹癌的因子。
2004年12月在公司年度體檢時,被發現有肺部腫瘤。因此在中部醫學中心接受手術,術後病理報告證實是肺腺癌。由於是早期肺癌,因此當時並未施行放射線與化學治療。直到2007年10月追蹤檢查,發現血中腫瘤指標「癌胚胎抗原(CEA)」(一種醣蛋白,正常值為5 ng/ml以下)過高,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肺部腫瘤復發。他因此接受第二次手術,但術中發現肺癌已經侵犯到中隔腔淋巴結與胸膜,無法完整清除。但是他的癌細胞被檢測出具有「上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 receptor)」基因的變異,此後一年多便服用了可對抗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艾瑞莎(Iressa),但是長期下來導致臉部長滿痘瘡、皮膚乾燥或甲溝炎,而且體力嚴重衰退。
一年後,肺癌轉移至腦部與脊椎,醫院因此安排了腦部放射治療與化療。到了2009年11月CEA再度升高,醫院準備為他施行第三度化療。5年來,由於不斷地手術與放療、化療,癌症仍反覆地復發與惡化,搞得他身心俱疲,再也受不了而尋求其它替代療法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抗癌挫折案例,病人一再重複手術與放化療,卻從來未曾了解該好好調養、利用自身的自癒力或抗癌免疫力。這類患者在接受長期斷斷續續的化療後,逐漸耗盡他們的抗癌免疫力,以至於治癒時機一點一滴流失,最後當化療不再能有效地控制癌症時,只有等待最壞情況的到來。
案例二 全方位的輔助療法是契機
36歲的林小姐是銀行上班族;她一向少生病也無抽菸惡習;但是平日工作壓力甚大,是個標準外食族,而且喜好吃紅肉及喝含糖飲料。2012年7因長期咳嗽,到北部的醫學中心就診;當時電腦斷層造影發現右肺支氣管腔有明顯腫瘤侵入,肺兩側有瀰漫性腫瘤,而且已經擴散到胸膜而產生胸腔積水。因此一發現就已經是第四期肺癌,5年存活率小於5%。
在接受切片手術後,病理報告也證實是肺腺癌;但是針對癌細胞的分子檢測,並沒有發現「上皮生長因子受體」基因的變異,因此無法接受標靶藥物(艾瑞莎或得舒緩Tarceva)療法。她的肺腺癌正是目前台灣與西方國家所遇到的新趨勢:婦女和年輕人的肺癌患病率增加;而女性患者通常很年輕,且有較高比率是肺腺癌。
由於是晚期肺腺癌,因此醫師只能幫她施行化療,她則自行另外尋求其它輔助療法。透過親友她聯絡上我,希望我能給些建議,而她也確實照做,戒掉了過往會引起發炎的飲食與生活型態,有毅力地執行諸多抗發炎、抗癌的飲食與生活型態,讓自體的抗癌力朝有益方向邁進,同時加上醫院的化療,病情因此獲得明顯改善。2013年1月追蹤檢查時,肺部電腦斷層造影顯示腫瘤已明顯消退,胸腔積水大為改善。
依照她的醫師過往的臨床經驗,她的肺腺癌對治療的戲劇性反應,好到可以排名前3%。我想多管齊下的主流療法,搭配本書中提列的輔助療法,是治療明顯有效的關鍵因素。
然而她的醫師仍然不認為輔助療法(補充營養品與調整生活型態)對於抗癌的戲劇性效果能產生有意義的貢獻,因此在6個化療療程之後,仍打算安排長期化療與監測,以防止復發;而如果又復發,再改用其它抗癌藥。
這正是目前大多數癌症患者面對治療的困境:主流醫界與癌症患者(由於求生殷切所採行的)對於輔助療法有不同的理解與期望,有時甚至讓兩邊產生衝突,患者也不知所措。
至於有些癌症患者為何躲不掉死亡的命運?是少做了什麼?以肝癌為例,對於肝功能良好而且可以接受手術的病人,其手術後5年的存活率大約為50〜60%,10年則降為35〜40%。但是如果仔細看這存活曲線,能站在曲線右側長長尾端的可是一群幸運兒;整體存活率的高低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,因為他們已抗癌成功而長期存活下來。因此,統計數字只能代表一種趨勢,得癌症不一定代表全然無望。
問題來了:你如果得了肝癌,要如何做才能5年內不被淘汰出局(死亡),而能站在統計曲線的幸運尾端?是要靠運氣?神明保庇?還是靠智慧與行動力?
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2513#sthash.L9oLKrGG.dpuf